首页     > >     综合要闻
调查研究要奔着解决问题去
访问统计:66
文章来源:《中国纪检监察》杂志
发布时间:2025-09-26

  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。作为改进作风的“铁规矩”,中央八项规定条条都极其重要、款款要参照落实,而其中位列第一条的就是“改进调查研究”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,“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”,“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,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”。可以说抓好调查研究,既是久久为功改进作风的基础环节,更是长效之举。

  当前,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各方面对调查研究高度重视,将其作为想问题、作决策、办事情的必经环节,不断在求深、求实、求细、求准、求效上下工夫。但在现实中,调查研究仍不免受到“四风”问题的侵扰:有的“无实事求是之意,有哗众取宠之心”,在形式主义裹挟下搞走走过场、看看样板的“盆景”式调研;有的“高高在上、漠视现实”,在官僚主义驱使下搞做指示多、虚心求教少的“钦差”式调研;有的“精神懈怠、不思进取”“挥霍享乐”,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诱导下搞浮光掠影、人到心不到的“蜻蜓点水”式调研,以及阵仗大派头足、讲排场乱铺张的“扰民”式调研……种种歪风,不仅使调查研究掌握不了实际情况、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还会给基层增加大量的负担,必须下大气力纠正,让调查研究回归本质,聚焦到解决问题这一根本目的上来。

  找准找实调研选题,迫切需要解决什么就奔着什么去调研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,必须做足准备、谋定后动,切实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指引调研方向。要直指问题,结合实际确定调研内容,突出重点、直击要害,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,又能看到“风起于青萍之末”的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,着眼破解复杂难题、解剖典型案例等,实行问题大梳理、难题大排查。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需要,科学选题定题,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为出发点,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具体问题、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为落脚点,着眼前瞻新时代新情况、跟踪重大工作项目等,找实找准具有牵引性和撬动性的关键靶点,精准切入事关基层之盼、民生之痛的紧要事项。

  做深做细调研过程,掌握实情、把脉问诊,问计于群众、问计于实践。要以科学的方式方法保障“深”,综合采用“四不两直”“蹲点调研”“解剖麻雀”等方式,切实用好问卷调查、走访座谈等传统方法,大胆探索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确保调研过程规范严谨、见质见效。要以广泛的接触了解保障“深”,以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,迈开步子,走出院子,去车间码头,到田间地头,进行实地调研,既看“高楼大厦”又看“背阴胡同”,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,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、反对的意见,多在“俯身向下”中“望闻问切”,常在“刨根问底”中“挖掘本质”,系统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最客观信息。要以细致的思考研判保障“深”,要用好“交换、比较、反复”的方法,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症结所在,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,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,切忌主观臆断,孤立地、片面地观察事物,机械地、静止地汇总情况。

  用好用活调研成果,“研以致用”提出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。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,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,看调研成果的运用,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。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,要认真研究分析,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,找到共性因素,得出规律性认识,思考凝练为更加符合实际、顺应群众意愿、能够破题解难的真招实策,防止调查多研究少、情况多分析少,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、空洞抽象、不解决实际问题。对经过充分研究、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,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,转化为具体措施;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,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,完善后再付诸实施;对已经形成举措、落实落地的,要及时跟踪评估,视情况调整优化。